找到相关内容4345篇,用时10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包容、和谐、快乐——弥勒信仰与和谐社会浅述

    观世音的救苦救难形象,就深得历代民众的敬仰。 弥勒作为菩萨,与观世音不同,作为佛,也与释迦牟尼有异。他不是舍身苦行,也不作种种呵斥,而是但行“善权方便安乐之行”:劝人归依佛教,行善持戒;劝人相信,依...

    潘建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2370566.html
  • 佛教譬喻的现代诠释与运用─以《佛说咸水喻经》为例

    有情生命活动的情况分有七种类。因无惭、无愧而起惑造作恶业而长期没溺苦海中,如三恶趣者。若惭愧时有、时无,行善行恶不定,或时在人天善趣,或时处于三恶趣中,在海中时浮、时沉者。有惭、有愧,有正见寻觅、...

    释永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73770670.html
  • 东晋儒玄佛道诸家学说的消长交融

    欲求长生者,必欲积善立功,……如此乃为有德,受福于天,所作必成,求仙可冀也。 在《对俗》篇中也说: 欲求仙者,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。若德行不修,而但务方术,皆不得长生也。 这就是说积德行善,尽忠尽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2470716.html
  • 佛教信徒拜佛的功利心及正信的导入

    三宝、拜佛诵经、布施供养等,都可视为“做功德”,由此构成一种特殊的功德信仰现象。 什么是佛教所讲的“功德”呢?依据佛教教义,“功”指善行,“德”乃善心;其意指功能福德,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。功者福利之...若干社会机制的建设,包含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社会公义(justice)、权利(right)、非个人性(impersonal)与常规性(regular),以建构一种“制度化行善”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570807.html
  • 罗锦堂:佛典中的“观”与“念”(2)

    行善之意。男子在家,在佛前  接受十戒,谓之沙弥戒。所谓十戒,除了通常所说的不杀生、  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之外;还要不着华鬘及不用  好香涂身、不看跳舞也不唱歌、不坐高广大床、过午不食、不 ...

    罗锦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970856.html
  • 李孝本:南北朝之佛教资料篇(1)

    盗跖庄蹻  之福寿,齐景恒魋之富强,皆是先业之所引,以后生为实而  已。是故,若以行善偶钟祸报,为恶而值福征为欺诡,尧舜  周孔亦不可不为虚」。  (三)僧尼之行业多不精纯而为奸慝。释之云:「开辟已  来,...

    李孝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0270892.html
  • 身是维摩不着花──黄玉阶之宗教活动

    慈善事业推到一个高峰,诸如以宣讲教化的方式  在普愿社推动「天然足运动」,在监狱以善书教化囚徒,治人病痛不  收分文,并劝人行善等。  这些成就固然与其济世度人的宗教情怀有关,另一方面也和他在  政治...

    李世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3370921.html
  • 法华三昧之检讨及修学之经过

    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  相书数算计等事。四、息学问缘务,读诵听学等,皆悉弃舍  。见小止观。  五、亲近善知识----善知识有三﹕一者、外护善知识,  经营供养,善能将护行人,不相恼乱。二者、同行善...

    张圣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371069.html
  • 僧叡对空有二说之会通

    没有固定的自性可以由前一剎那走向后一剎那,般若系统下的遣荡将一切自性的可能完全予以否定,但前后剎那相承接的一物,自此成为前际后尘两不相关的二物,这个理论的成立,使得佛门中强调的行善积德,强调的力求解脱...

    涂艳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4371109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

    去恶,讲积德行善,因此佛教认为佛教的道德有助于王化,有助于社会道德的建立,契嵩和尚就曾经“以五戒十善,通儒之五常”,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比附,宣称佛教讲孝,收拾人心,虽然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971301.html